康复与保健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康复与保健

康复与保健

膝盖肿胀疼痛?要当心,可能是滑膜炎在作怪!

滑膜是关节润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是一层薄而柔软的疏松结缔组织,被覆在关节腔内侧面,覆盖除关节软骨以外的一切关节内结构。

 

滑膜的主要作用是合成一些能够保护关节软骨的物质,为关节内的结构提供营养。

 

滑膜的重要功能是分泌关节滑液,正是因为有了关节滑液,才可以进一步保持关节软骨面的润滑,避免关节中软骨摩擦与直接碰撞。

 

当然,滑膜组织非常柔嫩,血管丰富,易损伤出血。

 

 

滑膜分泌的关节滑液正常为淡黄色粘稠液体,一定的粘稠性对于减少关节运动时的摩擦是并不可少的,当关节遭受创伤或骨关节疾病时,滑液粘稠度下降,润滑性下降,关节就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摩擦音。

 

膝关节滑膜炎是以膝关节肿胀、疼痛、积液、功能受限等为主要症状的非感染性炎症。

 

膝关节遭受骨折、脱位、韧带撕裂、软骨损伤等创伤后,均可使关节滑膜同时受损,使膝关节发热、肿痛、关节屈伸障碍,形成急性滑膜炎。

 

如受伤较轻或长期慢性劳损,容易使膝部逐渐出现肿胀、功能障碍,进而形成慢性滑膜炎。所以滑膜炎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,发病机制并不完全相同。

 

其主要病理改变为滑膜血管扩张、充血,产生大量渗出液、血浆及血细胞外渗,所谓关节积液由此产生。

 

过多的关节积液来不及吸收,就会导致关节肿胀、关节功能受限。长此以往,导致软骨和骨的破坏。

 

 

 

滑膜炎的防治主要还是通过治疗和康复两方面进行。

 

1、治疗

 

治疗的原则是消炎,减少积液、消除膝关节肿胀。

 

对于急性创伤性滑膜炎,一般优先处理病因(韧带断裂或半月板损伤等)。

 

膝关节明显肿胀者可以就医抽出关节液或积血,疼痛多数情况下可以大部分消除,再进行消炎处理。

 

对于慢性滑膜炎,积液程度如果不严重,中医的治疗效果是很好的。按摩、推拿、外敷物等对于促进关节积液的吸收,防止粘连、改善关节活动范围也有一定的效果。

 

2、康复

 

当膝关节存在慢性劳损时,不良的膝关节结构、肌肉萎缩、膝关节稳定性差都会对滑膜产生异常刺激,这是导致滑液异常分泌、膝关节积液的重要原因。

 

所以康复的重点,是在不引起滑膜异常刺激的情况下,提高膝关节的力量和稳定性,从而避免对滑膜产生过度刺激。

 

所以康复过程中切记“无痛原则”,避免对膝关节产生过大压力,下蹲、弓箭步都是不适合滑膜炎朋友进行训练的。

 

训练过程中如果膝关节疼痛,应立即停止训练。

 

下面来看一下一组不刺激滑膜,同时又可以增强膝关节力量和稳定性的训练动作。

 

  • 第一步还是提高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,稳固膝关节;

  • 第二步提高腿部力量的同时提高臀部肌肉力量,防止膝盖内扣等错误的动作模式、髌骨外移等不良的生物力学结构对于滑膜的刺激;

  • 第三步要全面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,主要通过跑步落地动作的练习来加强。

 

第一步:加强腿部力量

 

靠墙静蹲

 

贴墙站立,双脚约与肩同宽,蹲下约45度~60度,膝盖向前并对着第二个脚趾方向,不要超过脚尖,维持10秒还原,重复10次。

 

仰卧直腿抬高

 

采躺姿,脚尖回勾向自己,大腿股四头肌发力,将大腿抬高约30度,维持15秒,恢复到原来位置,重复10次。

 

第二步:加强臀部力量,形成正确动作模式

 

臀桥

 

采躺姿,膝盖弯曲,臀部慢慢抬起,维持15秒,恢复到原位,重复10次。

 

侧卧直腿上摆

 

跪姿抬臀

 

首先双手撑地,双脚跪于地面。先单边将膝盖抬起,小腿与大腿保持90度,将脚跟往上顶,膝盖抬至与身体呈一直线,再放回到原位但膝盖不触碰地面。一边10~20次,动作不要太快,身体及腿部保持稳定不晃动。

 

第三步 落地稳定性练习

 

 

稳定的落地动作,必须包含下面几个要素:

 

  • 双脚着地,分散落地冲击力。

  • 髋、膝、踝三个关节适度弯曲,让三个关节共同承担负担缓冲角度。

  • 膝盖不外翻或者内旋,顺着脚尖方向延伸。

  • 脊柱中立,减少下背部伤害几率。

 

膝关节滑膜炎是以膝关节肿胀、疼痛、积液、功能受限等为主要症状的非细菌性炎症,分为急性与慢性。

 

膝关节急性受伤、慢性劳损都是滑膜炎的重要成因,究其根本是关节内的异常结构(如骨折断口、游离的软骨碎片等)、错误的动作模式(膝盖内扣等)、不良的生物力结构(如臀肌无力导致的髌骨外移等)等原因造成的。

 

滑膜炎不会平白无故的出现,所以当诊断发现你患了膝关节滑膜炎,消炎消肿当然是需要治疗的,其目的是减轻炎症反应,但如果只是消炎,而不对病因进行处理,那么滑膜炎很容易反复发生,只有找对病因,先处理病因,然后再通过康复训练提高膝关节稳定性,才能防止复发。

老张家膏贴外用疗效显著, 其机理为药物施于机体穴位或患部, 发挥药物的通经走络、行滞祛瘀、开窍透骨、祛风散寒的功能,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